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
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设计等数值应用领域。
使用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数字机和模拟机),硬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系统维护需要较高的技术,软件尚未形成系统,应用程序编制耗费大量人力。
主要应用于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生产和使用。
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
计算机应用开始向非数值应用方面发展。
使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除了继续用于科学计算外,还用于数据处理、工商业事务处理和企业信息管理。
60年代后期出现小型机,硬件逐步形成系列,接口设备和外围设备品种增多,组块式的软件设计使软件的编制趋于工程化,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
70年代
计算机应用普及到社会经济更多的领域。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和可靠性,促进了计算机的推广应用。
随着微处理机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服务行业、社会公用事业等。
家用电器采用微处理机后使计算机应用深入到家庭生活和娱乐之中。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使计算机网络得到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兴起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80年代
1984年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一个重要节点,计算机应用从以科学和国防为主,转向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经过“十二年科技规划”与“紧急措施”的实施,自1958年中国有了计算机,经过25年拼搏,计算机事业初具规模。
1983年,全国累计使用大、中、小型计算机4000余台,微机3万多台。在“两弹一星”工程、国民经济发展中初现威力。
90年代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计算机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21世纪初至今
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
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新兴应用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扩展的过程,从最初的科学计算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深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