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原始形态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最初的机械计算装置到后来的电子管计算机,再到现代的集成电路计算机。以下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形态:
机械计算器
古代算筹:由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组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为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270根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中,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时,就将其取出,放于桌上、炕上或地上摆弄。
真空管计算机(第一代计算机)
ENIAC: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第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计算机的机器。它使用真空管来处理信号,因此体积庞大(占满一个房间)、耗电量高(使用时全镇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而且记忆容量非常低(只有100多个字)。
晶体管计算机
早期计算机:体积相对较小,但具体大小和形态因型号和用途而异。例如,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计算机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40千瓦的电力。
集成电路计算机
现代计算机: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性能却大幅提升。现代计算机通常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具有极高的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
总结来说,计算机的原始形态从机械计算器的算筹到真空管计算机的ENIAC,再到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计算机,经历了从庞大到小型化、从低性能到高性能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