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阶段主要是根据 所采用的电子器件来划分的。具体分为以下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
电子管时代(1946-1958年)。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使用电子管作为主要逻辑元件,体积庞大、能耗高、可靠性差,但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计算机:
晶体管时代(1958-1964年)。晶体管的发明和应用使计算机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和运算速度提高,应用领域扩展到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并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第三代计算机:
集成电路时代(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进一步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运算速度,并使得产品走向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开始涉及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
第四代计算机: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0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使得计算机的性能继续提升,同时功耗进一步降低,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此外,还有第五代计算机的概念,即智能计算机,由日本政府于1982年提出,目标是实现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建议:在了解计算机发展阶段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技术革新和应用领域,更全面地理解每个阶段的特征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