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以下是其中一个较为著名的故事:
介子推割肉救晋文公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流亡途中,重耳饥寒交迫,生命垂危。随臣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让重耳食用。重耳恢复精神后,得知肉是介子推割下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成为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跟随他流亡的功臣大加封赏,但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避而不见。有人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和孝行,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于是赐名“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介子推的忠诚和晋文公的感恩之情,还体现了清明节扫墓、纪念祖先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