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朱熹的学术成就极高,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他的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但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朱熹在政治上也有较高地位,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年),韩侂胄擅权,朱熹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的著作丰富,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说在元、明、清三代被视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教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事教育四十余年,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