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吕不韦?
本意是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来用作比喻读书勤奋、刻苦学习,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近义词有【三绝韦编】、【悬梁刺股】。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韦编三绝跟吕不韦没有关系。 韦编三绝,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wei bian san jue,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的文言文?
韦编三绝文言文如下: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参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韦编三绝是哪三绝?
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韦编三绝”是孔子用来形容自己的,说的是孔子读书非常勤奋努力,不舍昼夜,用来将竹简串联成一本书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可见读书之勤。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韦编三绝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 三:概数,表示多次; 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喻读书勤奋。
孔子的韦编三绝意思是,读书认真,百读不厌,韦编是指用牛皮绳编来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绝指的是编连的牛皮绳多次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