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寂的意思,万籁俱寂的意思 词语

时间:2024-10-11 01:11:18 热门攻略

万籁俱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汉语成语,形容环境极为安静,几乎听不到任何声响。这个成语源于唐代,体现了对静谧氛围的深刻感受和表达。以下将对这一成语进行详细解读。

1.基本解释

万籁俱寂由“万籁”和“俱寂”两个部分组成。“万籁”意为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籁”特指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而“俱寂”则表示完全静止、没有声音。整体而言,万籁俱寂不仅描绘了一种安静的状态,还带有一种空灵的意境,使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宁静。

2.成语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一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也反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情感。诗中描绘了山寺后院的幽静,只有钟磬的声音回荡在空中,这种画面感使万籁俱寂成为综合表达静谧的经典名句。

3.作者介绍

常建(约748年-805年),字少谷,号适之,唐代湘东人,生于庐陵。常建以诗和散文著称,其作品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题破山寺后禅院》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在孤独宁静中的思考。常建的写作风格精致而富有情感,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揭示更深层次的哲理。

4.使用和语法

万籁俱寂通常作为形容词使用,既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适用于描述事物的宁静状态。例如,“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唯有星星闪烁。”此成语通常与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可以生动地描绘出一种沉静、祥和的场景。近义词如“鸦雀无声”也可用来强调绝对的寂静,而相对的反义词则是“人声鼎沸”,用于形容喧闹的环境。

5.意境与文化

万籁俱寂不仅是对声响的描述,更多地反映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考。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安宁与静谧,常常能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思绪的清晰。这一成语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不同的文学作品对其理解和运用各不相同,但始终表现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6.现代应用

在现代,万籁俱寂不仅可以用于文学创作中,还常出现于影视作品和日常生活表达中。比如,描述自然景色时可以说:“在山顶,万籁俱寂,只有风声与鸟鸣相伴。”这种描写方式能让读者或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与自身心灵的对话。它也经常用于形容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如在静谧的会谈、沉默的思考时刻等。

7.

万籁俱寂这个成语,通过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对静谧与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尊崇。无论是在旧时的诗篇中,还是在现代的生活中,它始终传递着一种对内心安宁的渴望与追求。这一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生活的态度。在追求喧嚣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万籁俱寂提醒我们时常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