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和七个步骤:
危险源识别
确定风险识别的范围和对象,包括生产过程、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等。
采用多种风险识别方法,如安全检查表法、工作危害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识别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和管理缺陷等。
风险评价
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如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等。
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风险等级一般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级别。
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综合确定风险等级。
风险控制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
优先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或降低风险。如果工程技术措施不可行,则采取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效果验证与更新
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
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
当风险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风险管控措施。
这些步骤共同构成了风险分级管控的完整程序,旨在确保对潜在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并减少其可能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