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全称 般若波罗蜜多经,是 大乘空宗所依靠的一系列经典,部分经典也是大乘佛教最早出现的经书之一。在梵语中,“般若”意为“智慧”,但这里的智慧并非世俗智慧,而是特指佛陀所教导的、能引导人超越世俗、达到涅槃彼岸的智慧。
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 空性与慈悲。空性是指一切存在皆空不可得,而慈悲则强调救度众生的利他精神和种种方便。这两者是般若经乃至大乘佛教体系的两根支柱。缺少对空性的体悟,或者缺少慈济众生的心愿与实行,都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
般若经包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放光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大明度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多种经典。其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由唐朝玄奘法师译成中文,共600卷,是般若经的主要经典,主旨在阐明万事万物都出于“因缘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此也被称为“空经”。
般若经典在印度出现较早,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龙树时代(公元二或三世纪)流行的般若类经典有《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两种。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
总结来说,般若经是一系列大乘佛教经典,主要阐述空性和慈悲的思想,旨在引导修行者超越世俗,达到涅槃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