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相见”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郑庄公与其母亲姜氏的故事。郑庄公在平定弟弟共叔段的反叛后,将母亲姜氏安置在城颍居住。由于郑庄公对母亲偏爱弟弟的行为感到愤怒,他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后来,郑庄公后悔自己的决定,在颍考叔的建议下,他命人挖掘地道,直到挖到泉水,然后在那里与母亲相见。这个典故展示了郑庄公在亲情与原则之间的纠结,以及最终对亲情的妥协。
因此,“黄泉相见”这个成语典故原本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后来整理为“黄泉相见”。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亲属之间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相见,或者指在极端条件下履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