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描写百姓受战乱的句子如下:
扬眉 一眼望三国,犬吠惊三疆, 边陲烽烟起,故土被分离; 百姓多苦难,国弱不兴邦, 遥遥是大海,于今不能行。
年!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后人有诗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曹操目睹了百姓生活在如此悲惨的境况中,心中不忍,写诗感叹: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古代战争发生以后,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在战争中死亡,田地无人耕作,一片荒芜。因为没有了粮食,很多老人、妇女、儿童都饿死了,在茫茫原野上化为了累累白骨,甚是骇人。 1.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自东汉末年曹操《蒿里行》。这是描绘战争所造成的凄凉的社会场景。战争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易,使得人们的生活失去了保障,最终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很多人在逃荒的过程中因疾病或者饥饿而死,只在荒野上留下了自己的枯骨。 2.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出自《老子·三十章》。大军:指大的战争。凶年;因为战争过后,田地荒芜,物资短缺,百姓死亡,故叫“凶年”。经过大的战争之后,国家一定会有荒年。说明战争给国家和百姓所带来的必然的伤害。 3. 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出自三国魏国王粲《七哀诗》。出门远行,一路上没有看到别的新奇事物,只看见皑皑白骨盖满了整个平原。这是反映了战争毁灭生灵的残酷本性。
《三国演义》之百姓苦难 有句话说的好两国交战,最苦的是百姓。这句话在我拜读《三 国演义》后有更深刻的感受。 据我的统计,在三国时期的所有战争中一共投入了兵力 1500 余万,而且在当时最大的都市洛阳的人民最鼎盛时的人数才 900 余万。看到了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几大战役中 的官渡之战投入兵力 30 万,赤壁之战中投入兵力 120 万,后期刘 备为关羽报仇时投入兵力 130 余万。
这些句子描绘了三国时期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包括士兵在战场上的伤亡、百姓的流离失所、生产力的破坏以及白骨遍野的悲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