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作为秦国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留下了许多具有霸气和深远影响的语言。以下是一些李斯的霸气语言: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这句话表达了李斯对当时秦国逐客政策的强烈反对。他认为,驱逐客卿会资助敌国,削弱国家力量,引发内部空虚和外部敌对,最终导致国家无法安全。
“昔者穆公制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李斯通过回顾历史,指出秦穆公虽然称霸,但因诸侯众多和周王室威望仍在,未能吞并六国。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精准把握。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用老鼠比喻人的贤与不肖,认为人的成就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人才选拔和环境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李斯指出,虽然宝物不一定产自秦国,但秦国能吸引众多有才能的人愿意效忠。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秦国吸引人才的自信和对人才价值的重视。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用泰山和河海比喻国家的成就,认为君主应该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这句话体现了他的包容心态和对国家发展的远见。
“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李斯认为,国家的强大取决于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和士兵勇敢。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力要素的清晰认识和对国家实力的重视。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李斯指出,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平易近民也。此非所以跨国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批评当时的用人政策,认为应该重视有才能的人,而不是仅仅看重财宝和享乐。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才选拔标准的不满和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虑。
“六国呀六国,你们之中,只要有一国奋争图强,再加我李斯相助,何愁天下不得呀!”
这句话体现了李斯对六国局势的蔑视和对未来统一天下的信心。他相信只要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奋发图强,再加上他的帮助,秦国就能统一天下。
这些语言不仅展示了李斯的智慧和霸气,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发展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