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具体事例包括以下几点:
六出祁山:
诸葛亮晚年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六次北伐曹魏。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他依然坚持理想,以弱敌强,试图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虽然未能成功,但他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意志、卓越才能和无私奉献,深深地感动了后人。
七擒孟获:
为了巩固后方,消除西南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进行了七次南征,终于收服了蛮族首领孟获,实现了西南边境的长久安宁。
勤政为民: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竭尽全力维持蜀汉政权,不仅谋划国家大事,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据《出师表》记载,诸葛亮在任期间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其勤政程度连对手司马懿都扼腕叹息。
白帝城托孤: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后,退守到白帝城,临终将其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哭着答应:“臣怎么敢不竭尽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南中平定:
诸葛亮在建兴三年(225年)春天率军南征,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为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
这些事例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无私奉献,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了后世无数人追求的理想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