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软件系统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考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评价标准和步骤:
外部标准
客户损失:包括数据错误、系统宕机等,通常通过损失金额占预期利润的百分比来衡量。
客户抱怨:主要是用户体验差等,难以量化,但可以通过负面反馈占总反馈的比例来评估。
内部标准
需求分析质量:检查是否存在逻辑漏洞等。
设计/代码质量:包括修改Bug的时间、是否会产生新的Bug等。
测试质量:涉及发现Bug的数量和重要程度。
文档和培训质量:按照规定的方式操作的程度。
实用性和美观性
实用性:软件是否有用,能否解决用户问题,是检验软件项目成功的最高标准。
美观性:虽然不像实用性和坚固性那样被普遍接受为评价标准,但用户界面的美观程度也会影响用户体验。
功能和技术
功能全面性:ERP系统应覆盖企业运营管理的核心领域,如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执行、人力资源等。
技术先进性:包括服务器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结构、安全性、集成性、可二次开发性等。
性能:如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资源利用率等。
可靠性和稳定性
正确性:软件系统本身没有错误,能正确完成期望的功能。
健壮性:系统在预期环境条件下能稳定运行。
可维护性:系统易于修改和扩展。
可移植性:系统能在不同环境下运行。
用户满意度
用户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用户意见。
用户体验:易用性、灵活性、界面设计等。
综合评估
技术评价:系统性能、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系统质量与安全保密性、系统文档完备性。
经济评价:投资额与运行费用、系统运行带来的新增效益与投资回收期。
间接效益:如企业形象提升、员工素质提高等。
评价方法和工具
定量数据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处理定量数据。
用户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用户意见。
基准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稳定性测试:评估系统性能的不同方面。
标准和模型
ISO/IEC 25010:软件质量的国际标准,涵盖功能适应性、性能效率、易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兼容性等。
GBT8566:中国的软件质量国家标准,包括功能特征、可靠特征、易用特征、效率特征等。
通过上述标准和步骤,可以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确保选择到最适合企业需求的软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