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软件著作侵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明确的侵权事实:
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复制、发行、表演、展览、摄制、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著作权人的软件作品。
违法性:
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构成违法性,即违反了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主观过错: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存在过错,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实质性相似:
被诉侵权计算机软件与权利人的计算机软件存在相同或者实质性相似的表达方式。这需要通过源代码比对等方式来确定,考虑软件的核心部分、指向性表达、特别定制内容以及错误表达等因素。
接触可能性:
侵权人在开发计算机软件时接触过权利人主张权利的计算机软件或者存在接触的可能。
合法来源:
侵权人不能说明其使用的软件有合法来源。
在具体判定过程中,通常需要以下步骤:
作品分析:
对原告作品和被告作品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否具备著作权法保护的条件,包括独创性和可复制性。
接触判断:
判断被告是否有机会接触到原告的作品,这可以通过分析被告是否使用过原告的作品、是否在公开场合使用过、是否购买过原告的作品等方式进行推断。
相似度比对:
将原告作品与被告作品进行比对,确定其是否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相同或实质性相似的内容。这通常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分析手段来完成。
合法来源审查:
审查被告是否能提供其使用软件合法来源的证据,如授权合同、购买发票等。
综合判断:
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并确定其法律后果。
建议在发现可能的软件侵权行为时,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并向软件著作权人发送侵权通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充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