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经典名篇包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这些篇章阐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强调了在日常生活和处事中应保持适度、谨慎和自律的重要性,以达到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