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是一句成语,其含义如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解释: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取长补短
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相得益彰
解释: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出处:无明确出处,但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成语词典中。
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释:这些成语都表示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出处:无明确出处,但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成语词典中。
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解释:这些成语表示做事情应该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出处:无明确出处,但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成语词典中。
这些成语共同传达了一个核心思想: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通过互相学习和合作,可以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看问题和做事情要全面,不能片面或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