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是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导致引用与原意不符。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
台湾与大陆大学生的辩论
论题是“好儿女该不该有四方之志”。
大陆大学生引用《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为论据,而台湾大学生指出孔子还有后半句“游必有方”,意味着即使父母健在,也可以出游,只需告知父母常去的地方。结果,大陆大学生给人留下了断章取义的印象。
名言警句的误用
“无毒不丈夫”被断章取义为“无度不丈夫”,原意是指做事有分寸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而不是无度不丈夫。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原意是四川方言“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指吃得苦不怕跑路才能猎得着狼,被误传为舍不得孩子才能成功。
广告中的断章取义
广告中经常使用断章取义的手法,选取具有强烈指向性的信息,忽略其他信息,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例如,某些广告可能只强调产品的某一方面优点,而忽视其可能的缺点或不足。
电影人物形象的刻画
在电影中,为了突出某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可能会断章取义地展现其某些行为或言论,导致观众对该角色的认识片面,无法全面了解其复杂性。
法律鉴定中的断章取义
在某些法律鉴定中,鉴定人员可能只关注与特定问题直接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其他相关因素,导致鉴定结果偏离实际情况。
这些例子表明,断章取义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准确理解,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如误解、误判等。因此,在引用名言、警句或进行任何形式的引用时,应确保全面理解其原意,避免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