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及其解释如下: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解释:
这句话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对知识与真理的尊重超越了对个人关系的尊重。他强调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即使这意味着与老师或权威的观点相悖。
幸福就是至善。
解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或称为“eudaimonia”)是生活的最高目标,是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这里的“至善”指的是一种完满的、自我实现的幸福状态。好感是友谊的先决条件,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解释: 这句话说明,虽然好感是建立友谊的基础,但友谊本身包含更多的元素,如信任、尊重和相互理解,不仅仅是一时的好感。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解释: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认为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活着,更在于能够觉醒和运用理性。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没有人会愿意孤立的活在这个世界,他的本性要求他,必须要与他人一起生活。
解释: 这句话指出了人类天生需要社交和集体生活,社会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动。
解释: 这句话强调了模仿和榜样的力量,人们往往会模仿那些他们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的行为。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好的习惯造就好的第二天性。
解释: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到了习惯的力量,好的习惯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使之趋向于美德。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
解释: 这句话区分了不同人服从权威的动机,坏人可能因为害怕惩罚而服从,而好人则是出于对正义和秩序的爱。感觉经验更实在,真正的知识是人借助理性(思维),从不同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形式(属性)——共相(universals)。
解释: 亚里士多德主张,获取知识分为两步:第一步,用我们的感官来经验个别事物;第二步,从偶然性中抽象出本质和共相。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解释: 这句话强调了习惯的力量,通过每天的阅读和思考一点一点积累,最终形成优秀的品质。变体:有七个原因决定了所有人类的行动:机遇、本性、强迫、习惯、理性、激情和欲望。
解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七个原因洞察了人性的很多方面,人的很多变化都是遇到不同的事物和变化,如何抓住机会,当这些行动变化到来时如何应变和改变。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解释: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控制欲望,尊重他人的隐私,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谁都是朋友,实质对谁都不是朋友。
解释: 这句话可能意味着表面上的友好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友谊,真正的友谊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教育并不能改变人性,只能改良人性。
解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可以改良人性,但无法彻底改变人的本性。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解释: 这句话表明,伟大的天才往往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疯狂性格,但并不意味着疯狂性格是天才的必要条件。智慧的根源在于对事物的深思熟虑。
解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来自于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我们是我们反复做的事情。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解释: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持续的行为和习惯来塑造卓越,而不是仅仅依靠偶尔的杰出表现。 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己本身的失败和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