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不仅在中国有庆祝,亚洲其他国家如朝鲜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也有各自的庆祝方式。以下是一些不同民族和地区庆祝中秋节的方式:
蒙古族
蒙古族有驰马逐月的习俗,人们朝着月亮升降的方向,一路向西。
藏族
西藏部分地区的藏族有沿河顺水“寻月”的习俗,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
赫哲族有祭月的习俗。
云南德昂族
德昂族有“串月”的习俗,青年男女在中秋之夜“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的彝族也有“跳月”的习俗,月亮之下人们载歌载舞,欢喜异常。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称为“八月节”。
壮族
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请月姑》民歌。
苗族
苗族有“跳月”的习俗,男女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寻找心上人。
高山族
台湾高山族同胞在中秋之夜会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的月光下,玩“托球舞”的游戏。
朝鲜族
朝鲜族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黎族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人们互赠月饼、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
日本
日本将中秋节称为“十五夜”或“中秋明月”,人们会在院子里摆放供品,以示对月亮的敬意。
韩国
韩国将中秋节称为“秋夕”,全国放假三天,人们返乡与家人团聚,制作松糕,祭拜祖先,享用丰盛的节日餐食。
泰国
泰国人将中秋节称为“祈月节”,主要庆祝人群为华人,也会吸引不少泰国本地人参与。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在中秋期间会举办大型灯会活动,组织舞龙舞狮、猜灯谜、品茗赏月等。
这些庆祝方式不仅体现了中秋节的团圆和感恩主题,也展示了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