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wù hòu)是指 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物候现象主要涉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以及非生物环境(如气候、水文等)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物候包括以下几方面:
植物物候: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如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和休眠等。
动物物候:
涉及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非生物物候:
包括始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物候学(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其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物候知识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悠久的应用传统,例如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观察物候来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收割等,并且留下了丰富的农谚。此外,物候现象也是古代诗人描绘自然、抒发情感的重要素材。
综上所述,物候是生物对环境周期性变化的适应性反应,涉及植物、动物和气象、水文等多方面的现象,对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