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形象被广泛描绘和赞美。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诗及其对诸葛亮形象的描写: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 内容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解析:这首诗赞颂了诸葛亮的英名和历史地位,将其比作宇宙中流传的清高形象,三分天下的筹策者,以及万古以来如云霄之鸟般展翅高飞的伟大人物。他的才华与伊尹、吕尚相提并论,指挥才能甚至超过了萧何和曹参。尽管汉朝的国运已难以复兴,诸葛亮仍坚定地决心恢复汉室,最终劳累而死,使后世英雄感到惋惜。
《蜀相》杜甫 内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此诗描述了诸葛亮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事迹,“两朝开济老臣心”则赞颂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刘禅两代君主的忠诚和贡献。最后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遗憾。
《八阵图》杜甫 内容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解析:这首诗赞扬了诸葛亮的功勋和八阵图的神奇。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政治才能,帮助刘备建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创制了八阵图,使他的名声远扬。然而,诗中“遗恨失吞吴”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最终消灭东吴的遗憾。
这些古诗通过对诸葛亮智谋、忠诚和悲剧命运的描绘,塑造了一个智慧超群、品德高尚、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千古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