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时间是在 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但通常以4月5日最为常见。
清明节的主要风俗特点包括:
祭祖扫墓:
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人们会到郊外踏青游玩,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和春光美景,增添生活情趣。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
放风筝:
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插柳:
清明节期间,人们有插柳的习俗,戴柳、射柳等也是古代清明节的传统活动。
此外,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这些风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