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最早见于《三国演义》中。故事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正在北伐中原,而魏国的将军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蜀汉的都城成都。面对实力悬殊的局面,诸葛亮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策略,即空城计。
据说,当时成都城内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其他官员和士兵都被他派遣出城。当司马懿的军队进攻到城下时,却发现城门大开,无人抵抗,城内空无一人。司马懿疑惑不解,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诡计,于是命令不许士兵进城,而是派出间谍去打探消息。在城内,诸葛亮服装整齐,坐在城楼上弹琴。他做出一副从容的样子,没有丝毫惧意。间谍回来告诉司马懿说,诸葛亮真的独自一人在城内弹琴,城内确实没有其他人。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诸葛亮的空城计成功地迷惑了司马懿,使其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从而避免了蜀汉军队的损失。这个故事后来被广泛传颂,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