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中的一个小片段和赏析?

时间:2025-03-15 21:36:15 游戏攻略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描写阿廖沙在童年时期的生活,展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社会的风貌。以下是对《童年》中一个小片段的赏析:

片段一:雅可夫舅舅弹吉他

“他抖了抖鬈发,朝吉他俯下身去,像鹅一样伸长脖子;无忧无虑的圆脸变得睡意朦胧;充满活力,捉摸不定的眼神在细雾中消逝了;他轻轻拨弄着弦,弹出一支动人心弦、使人不由自主想站起来的乐曲。”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雅可夫舅舅弹吉他的情景。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雅可夫舅舅弹吉他的动作比作鹅伸长脖子,形象地描绘出他专注而陶醉的神态。同时,“无忧无虑的圆脸变得睡意朦胧”和“充满活力,捉摸不定的眼神在细雾中消逝了”这两句,分别通过神态和眼神的描写,表现出雅可夫舅舅在弹奏过程中的自我忘记和全身心投入。这段文字不仅让读者感受到雅可夫舅舅对吉他的热爱,还展示了他的性格特点,使得这一角色更加鲜活和立体。

片段二:外公讲述童年

“外公那干瘦但却匀称的身躯偎依着我,他讲起了自己童年时代的艰苦岁月,他用词很粗鲁,难懂,但他讲的很流畅,有条有理。他那双绿莹莹的眼睛充满着热情,闪闪发光,金色的茸毛欢乐地竖起来;他那尖尖的嗓音变得又粗又重,对着我的脸吹嘘起来:‘你到这里来坐的是轮船,是蒸汽送你来的,可是我年轻的时候,得靠自己的力气拉纤,在伏尔加河上逆水行船。船在水里走,我赤着脚在岸上拉纤,踩着又尖又利的碎石子,就这样从日出到黑夜,不停地拉呀,拉呀。太阳晒的后脑壳直冒油,脑袋里像烧化的生铁似的,可还得不停地拉,腰弯的头点地,弯的浑身骨头格格响,汗流满面,汗浸的睁不开眼,看不见路,心里直想哭,眼泪不住地流。阿廖沙,你要知道,什么话也不能说!只能埋头拉纤,不停地走。有时候滑脱了纤索跌到了,跌个嘴啃泥,这到该高兴,力气都用尽了,跌一交也能喘口气,歇那么一小会儿。你瞧,这都是上帝亲眼看见的,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就在仁慈的我主耶稣眼前!……就这样,我沿着伏尔加这条母亲河的河岸走了三趟:从辛比尔斯克到雷宾斯克;从萨拉托夫到这里;又从阿斯特拉罕到马卡里耶夫的集市。这三趟足足有几千俄里!到了第四个年头,我就当上了驳船上的工长,因为我向老板显示出聪明才干!’”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外公的讲述,展现了他的童年生活。作者通过对外公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干瘦但充满力量的老者形象。外公的讲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他童年生活的艰辛,还展示了他的坚韧和乐观精神。这段文字通过侧面描写,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读者对外公这一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片段三:母亲的外貌

“母亲人高马大,骨头坚硬,手劲儿特别大,她总是打扮得利利索索的。可是如今不行了,衣服歪斜凌乱,乌七八糟地;以前的头发梳得光光的,贴在头上,像个亮亮的大帽子,现在都套拉在赤裸的肩上,她跪在那儿,有些头发都碰到了爸爸的脸。”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从侧面烘托出她在父亲去世后的衰老状态。作者通过对比母亲过去和现在的形象,表现出生活的无情和母亲的无奈。这种侧面描写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还使读者对母亲这一角色有了更深刻的同情和理解。

片段四:夜晚的祷告

“夜里睡觉,我躺在一张大床上,裹上了好几层大被子,谛听着姥姥作祷告。姥姥跪着,一只手按在胸口上,另一只手不停地画着十字。外面酷寒刺骨,冷得发绿的月光透过窗玻璃上的冰花儿,照在姥姥那长着善良的大鼻子的面孔上,她的两眼像磷火似地明亮。绸子头巾在月光之下好像是钢打铁铸的一般,从她头上漂下来,铺在了地板上。姥姥作完祷告,脱了衣服,叠好,走到床前,我赶紧装着睡着了。‘又装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