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这个成语出自 战国时期,具体故事如下:
成语来源:
舍本逐末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公元前284年,齐襄王派遣使者去赵国问候赵威后,使者还没有拆阅书信,赵威后便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使者不高兴地回答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则说:“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成语释义:
舍本逐末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成语中的“舍”是放弃的意思,“本”指根本、主要的,“末”指次要的、枝节的。
成语用法:
舍本逐末通常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是一个贬义词。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确定舍本逐末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并且是通过赵威后与齐国使者的对话,阐述了做事要抓住根本,不能舍本逐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