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早年生活
家庭背景:郑板桥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丧母,十四岁丧父,乳母费氏照顾其成长,成为其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读书教育:郑板桥自幼聪慧,三岁识字,八、九岁能作文联对,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科举之路
科举经历:郑板桥在科举道路上历经坎坷,考了23年才在乾隆元年(1736年)成为进士。
官职: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惠政,但因得罪豪绅而罢官客居扬州。
艺术成就
书画: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成就最为突出,被称为“板桥竹”。
书法:他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文学:郑板桥的诗、书、画世称“三绝”,其诗词不屑作熟语,画作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政治生涯
为官清廉:在任潍县县令时,正值荒年,郑板桥开仓贷粮,救济灾民,并烧毁老百姓的借条,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与民休息:在任范县县令时,他体察民情,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晚年
辞官归里:因得罪大吏,郑板桥辞官归里,晚年寄寓扬州,以卖画为生。
家庭变故:郑板桥晚年生活困苦,儿子早夭,发妻亡故,家庭变故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影响
艺术影响: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书、画被誉为“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社会影响:郑板桥的清廉为官和爱民如子的精神,深受百姓爱戴,其故事和作品一直被传颂。
郑板桥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成就,他的艺术和政治生涯都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不朽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