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谚语及解释?

时间:2025-03-16 18:35:43 游戏攻略

中医谚语是中医理论中的精华,它们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形式,总结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智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谚语及其解释:

人身小天地

解释: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人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等也与自然界的五气五味相应。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解释:天供给人体五气(风、寒、暑、湿、燥),地供给人体五味(酸、苦、甘、辛、咸)。

上工治未病

解释:高明的医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发生才去治疗。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

解释:五脏(心、肝、脾、肺、肾)主要起贮藏作用,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起排泄作用。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

解释:肺是五脏中最重要的,脾负责运化水谷精微,肾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肺朝百脉

解释:全身的血脉都归属于肺,肺有主持和调节全身血脉的作用。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解释: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载体,二者相互依存。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解释:气血运行畅通则不会疼痛,疼痛是因为气血运行受阻。

肾者胃之关也

解释:肾主水,对维持体内水液平衡和排泄有重要作用,与胃的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解释:脾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容易产生痰湿;肺负责将痰湿排出体外。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解释:冬季感受寒邪,春天容易引发温病。

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解释:小儿的体质特点是纯阳,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同时也容易因为饮食不当而出现虚寒或实热。

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解释:通过多次诊断和了解脉象,可以更准确地使用药物。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解释:根据病人的脉象和症状,了解病邪的性质和位置,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解释:治疗上焦(如肺)要轻,治疗中焦(如脾胃)要平衡,治疗下焦(如肾)要重。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解释:虚证可以通过补益其母脏来治疗,实证可以通过泻其子脏来治疗。

气有余便是火,血有余便是水

解释:气机过盛就会产生热邪,血液过多就会形成水肿。

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

解释:身体受寒和饮食过冷会伤害肺脏,饮食不节和过度劳累会伤害脾脏。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解释:脾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容易产生痰湿;肺负责将痰湿排出体外。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解释:治疗湿气病,利小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这些谚语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学习和临床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