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的意思是指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述而》,原文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能从已知的一个事物推知其他三个事物,那么他就不会再继续学习。后来,这个成语演变成了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强调的是通过类比和推理能够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
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一片枯叶从树上落下,从而类推得出秋天到了,天气会转凉,早晚要加衣服,这就是举一反三的体现。再比如,学习数学时,如果掌握了某个公式,能够举一反三,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数学问题中,这就是善于学习的表现。
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问牛知马”、“融会贯通”、“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反义词则有“一窍不通”、“不求甚解”、“按部就班”、“囫囵吞枣”和“浅尝辄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