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编程串联是将多个加工工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通过一套程序控制数控机床连续完成多道工序的过程。以下是数控编程串联的一般步骤和要点:
加工工序顺序编排
明确各个加工工序的顺序,并将其依次编排在程序中。例如,先进行铣削,再进行钻孔,最后进行螺纹加工,需要在程序中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编排。
加工尺寸与余量
保证前一道工序的尺寸与后一道工序的余量衔接合理。尺寸要准确,余量要适当,以确保工件最终达到设计要求。在确定加工尺寸和余量时,需要参考相关图纸和工艺要求。
离刀量和切削路径
注意离刀量和切削路径的问题。离刀量是指刀具离开工件表面的距离,切削路径是指刀具在工件上按照一定路径进行切削。在编程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离刀量和切削路径,以确保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刀具的选择和更换
根据不同工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刀具,并及时更换刀具。不同的刀具有不同的切削性能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刀具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
操作顺序
确定加工操作的顺序。通常情况下,先进行粗加工,再进行精加工,最后进行整形和抛光等表面处理操作。在确定具体的操作顺序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质、机床的加工能力以及工件的设计要求等因素。
刀具切换
在数控编程串联中,不同的加工操作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刀具。需要根据具体的加工步骤和刀具更换顺序,在程序中进行相应的刀具切换。
编程方式
选择编程方式,通常有手动编程和自动编程两种方式。手动编程需要逐行输入指令,而自动编程可以通过CAD/CAM软件生成程序,并将其导入到数控系统中。
输入代码
根据加工要求,按照数控编程的规范,逐行输入加工指令和参数。每个数控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指令集和语法规则,需要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编写。
存储程序
完成程序编写后,需要将程序存储到数控系统中进行保存。根据不同的数控系统,可以选择将程序存储在相应的文件夹或编程区。
寻找“编程”键
在数控设备上,通常会有一个指示程序编写模式和功能的按钮或键盘上的一个特定位置。这个位置可能会因设备类型和制造商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可以在控制面板或键盘上找到一个标有“编程”或“PROG”(Programming)的按钮。
进入编程模式
按下“编程”键后,数控设备将进入编程模式,这是一种特殊的操作状态,用于编写数控程序。
编写数控程序
一旦进入编程模式,您可以开始编写数控程序。数控编程通常使用一种特定的编程语言,如G代码或M代码。使用这些代码,您可以定义工具路径、刀具的动作和加工参数等等。在数控编程过程中,您可以使用设备上的键盘输入代码和指令,来描述加工过程。
保存程序
编写完成后,需要将程序保存到数控系统中。根据不同的数控系统,可以选择将程序存储在相应的文件夹或编程区。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数控编程的串联,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