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可编程智能炮弹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设定目标和参数
在发射前,操作人员通过电脑或其他设备将目标信息、飞行参数和指令等输入到炮弹的控制系统中。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标的位置、速度、航向以及期望的爆炸时间等。
装定初速和引爆时间
可编程炮弹底部装有电子编程时间引信,炮管前端的三个线圈用于测定炮弹初速。火炮发射瞬间,测定的初速数据会传送给火控计算机。计算机根据这些数据以及搜索跟踪雷达探测到的来袭飞行器相关参数,计算出炮弹和目标最有可能的交会点,然后通过第三个线圈将准确的引爆时间装定到炮弹的电子编程时间引信中。
发射和制导
炮弹发射后,内置的传感器、制导单元和计算机系统开始监测炮弹的位置、速度、方向及周边环境参数。根据预设的目标和条件,炮弹会自动调整其飞行轨迹和速度,确保准确命中目标。
精确打击
可编程炮弹可以采用GPS、惯性导航系统(INS)、激光雷达、红外線導引、主动雷达等技术来感知和识别目标。一旦锁定目标,炮弹可以调整自身的飞行轨迹和速度,确保准确命中目标。此外,炮弹还可以根据目标的类型和战场需求进行编程,实现多种打击效果,如高爆、破片、燃烧等。
自主导航和控制
炮弹在飞行过程中,机械计算机和编程系统会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实时计算炮弹的飞行轨迹,并根据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等参数进行自主导航和控制,实现飞行轨迹的调整和目标的精确打击。
反馈和调整
在飞行过程中,炮弹可以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如果炮弹在飞行过程中偏离了预定轨迹,控制系统可以自动进行修正,确保其按计划击中目标。
通过以上步骤,可编程智能炮弹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实现精确打击,提高作战效果和生存能力。它们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远程火力打击、精确打击、目标侦查以及防空反导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