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常谈》的方法可以总结如下:
浏览“扫”读
拿到新书后,首先浏览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
阅读新增的再版序言,获取阅读“捷径”。
兴趣“引”读
不必遵循图书顺序,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选择章节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激发新的兴趣点,再找相关章节深入读下去。例如,对先秦历史感兴趣,可以先读《第九》,然后可能引发对先秦古诗的好奇,进而阅读《第四》。
按需“点”读
结合学习、生活需要,选准探究点,直奔主题进行点读。
例如,学过课文《二则》,可以读一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通过课内外衔接深入探究古典文学。
对某个话题有疑问,可以直接阅读相关章节,如对太极八卦有疑问,可以读《第二》,了解相关典籍内容。
同学“赛”读
通过讨论和写作促进阅读,鼓励深入阅读经典名著。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写读后感等方式,增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精读与泛读结合
精读:逐字逐句研读,品味用词、语句之美和逻辑严谨性。例如,朱自清在讲解《说文解字》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汉字起源和演变,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泛读:快速浏览全书,了解章节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这样在精读具体章节时,能更好地将其放在全书的框架中去理解。
选择性阅读
根据不同目的和兴趣选择阅读内容。例如,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第九读起。
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时,寻找新的兴趣点,扩展到其他部分。
先了解背景
在阅读前,对《经典常谈》的背景、成书年代、作者等进行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阅读《经典常谈》,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容和结构,同时激发个人兴趣,深入探究各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