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节气与物候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它标志着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气温升高,万物复苏,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因此得名。
历史典故
清明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密切相关。介子推为了救晋文公,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吃。后来,晋文公成为国君后,封赏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争功讨赏,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却发现他已经去世。介子推留下的遗言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而寒食节的后一天则定为清明节。
综合以上两点,清明节既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节气,也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