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基准频率通常称为主频,是指CPU内部各个部件的工作频率,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代表CPU内部一秒内运转的指令数量。基准频率越高,CPU的运算能力就越强。
外频,也称为系统总线频率,是CPU乃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兆赫兹)。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
主频、外频和倍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 \text{主频} = \text{外频} \times \text{倍频} \]
其中,倍频是主频与外频之比。早期的CPU并没有“倍频”这个概念,那时主频和系统总线的速度是一样的。随着技术的发展,CPU速度越来越快,内存、硬盘等配件逐渐跟不上CPU的速度了,而倍频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使内存等部件仍然工作在相对较低的系统总线频率下,而CPU的主频可以通过倍频来无限提升(理论上)。
购买CPU时,外频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一般来说,新版本的处理器会比旧版本的基准频率高出许多,从而提供更好的性能和节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