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是一种 恶意软件,它能够自我复制并传播到其他程序或文件中,从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自我复制:
计算机病毒能够复制自身,并将病毒代码附加到其他程序或文件上,或者创建自身的副本。
传染性:
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如网络、电子邮件、移动存储设备等。
寄生性:
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或文件中,当这些程序被执行时,病毒便起破坏作用。
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目的是破坏计算机数据和系统,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
隐蔽性:
病毒通常伪装成合法的程序或文件,不易被用户察觉。
触发(潜伏)性:
病毒在感染计算机后,一般不会立即发作,而是等到特定条件满足时才执行恶意功能。
根据传播方式和感染对象的不同,计算机病毒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文件型病毒:
感染可执行文件(如.exe),在文件执行时激活。
引导型病毒:
感染硬盘的主引导记录(MBR),在系统启动时激活。
宏病毒:
感染文档中的宏代码,常见于Office文档。
脚本病毒:
通过网页脚本(如JavaScript或VBScript)或在电子邮件中附带的脚本文件传播。
网络病毒:
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如电子邮件病毒、蠕虫病毒等。
蠕虫病毒:
利用操作系统和程序的漏洞主动发起攻击,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
木马病毒:
表面无害,实则隐藏恶意行为,如删除文件或格式化硬盘。
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对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用户应定期更新杀毒软件,避免打开未知来源的邮件和文件,以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