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主要按照 电子器件的不同来划分,至今已经历了四代,并正在向第五代过渡。以下是计算机发展的详细历程: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这一代计算机以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耗电量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主要应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领域。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的发明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小型化和高效,体积减小,成本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机性能并降低了成本,推动了计算机进入家庭和办公场所。第三代计算机采用小规模和中等规模集成电路,体积进一步减小,功能进一步增强。
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自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以来,计算机的性能和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微型计算机的出现让计算机迅速普及并广泛应用于办公室和家庭。
建议:在回答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的问题时,可以依据电子器件的演变作为主要划分依据,这样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各个阶段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