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理论是一种教育方法,它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而设计。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可以通过将知识分解成一系列小步骤,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以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所学内容。程序教学强调及时反馈和强化,以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程序教学的特点包括:
自定步调原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和进度进行学习,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小步子原则:
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使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积极反应原则:
鼓励学生对每个学习单元作出积极反应,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参与学习。
及时强化原则:
学生在作出反应后,及时得到反馈和强化,以增强学习动机和操作能力。
低错误率原则:
通过适当的步骤设计和强化,尽量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机会。
程序教学理论的应用通常依赖于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使学生能够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并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