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审计通常包括以下程序:
审计立项与授权
确定具体的审计项目,即被审计的对象。
审计对象的选择一般由集团审计部通过对集团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分析风险来制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表,经批准后逐项实施;或由集团总裁或董事会下达的计划外专项审计任务;或由被审计者提出审计要求,经批准实施审计业务。
对于已立项的审计项目,审计部应在审计实施前以正式报告的形式报集团总裁审核、批准与授权。
审计准备
在确定审计事项后,审计人员开始审计准备工作,制订审计计划。
审计准备工作包括初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内部审计的总目标是审查和评价集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协助集团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针对已确定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应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以有助于拟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审计评价。
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有效性;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资产的护卫情况;对法律、法规及政策、计划的遵守、执行情况。
初步调查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关联方及交易情况;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其他常用方法。
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
参观被审单位现场。
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分析性程序及符合性测试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账簿、凭证等进行检查,采集证据以确认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评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内部控制缺陷。
实质性测试及详细审查
对采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或潜在的风险。
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取得证明材料,并按规定编写审计日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
根据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向公司管理层和股东提供审计意见和建议。
对公司管理层在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跟踪,确认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结果,编写审计报告,包括对财务报表的意见和建议。
审计报告应详细记录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及建议的改进措施。
后续审计
跟踪审计报告的执行情况,确保建议得到落实。
评估和监控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
审计评价
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审计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审计档案
将审计过程中收集的所有资料、证据、报告等归档,以备将来的参考或复查。
这些程序可能因公司规模、行业特点、审计需求等因素而有所调整。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时,应确保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