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字经原文及注释?

时间:2025-03-13 03:02:18 网游攻略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读物,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韵律性的语言,传授了丰富的道德、历史和文化知识。以下是《三字经》的部分原文及其注释:

原文及注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注释:人:泛指众人。初:有生之初,这里指人刚出生的时候。性:本性,指人类天生所具有的性质或个性。本:事物的根本。善:善良。近:接近,指两者相比差别不大。习:这里指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性。

译文:每一个刚出生的人,本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纯洁的本性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但是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就使人的习性有了相当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注释:苟:如果。教:教诲。性:性情。乃:就,于是。迁:变化。道:方法,道理。专:专一,一心一意。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注释:择:选择。处:居住。子:即孟子。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牵引纬线的梭子。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她看到孟子不努力学习,就生气的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从此来教育、激励孟子好好学习。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注释:养:抚养。过:过失,过错。严:严格。惰:懈怠,这里指失职。

译文:生养儿女而不进行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不严格要求,这是做教师的失职。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非所宜:不应该。老何为:老年时能做什么。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注释:琢:雕琢。器:器物。义:道义,正义。

译文:玉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注释:为人子:作为子女。方:正当,才。亲:亲近。师:老师。友:朋友。习:学习。礼仪:礼节和仪式。

译文:作为子女,在年少的时候应当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注释:香九龄: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温席:替父亲暖被窝。执:坚持。

译文:东汉时黄香九岁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子女应当坚持的孝行。

以上是《三字经》的开头部分及其注释,它通过这些故事和道理,教导儿童要从小学习和成长,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孝顺和尊敬长辈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