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试程序编译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编辑源程序
使用编辑程序(如vim、emacs等)将编制的源程序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送到计算机中。编辑程序会根据使用人员的意图对源程序进行增、删或修改。
编译源程序
把送入的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即用编译程序(如gcc、g++等)对源程序进行语法检查并将符合语法规则的源程序语句翻译成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如果经编译程序检查,发现有语法错误,那就必须用编辑程序来修改源程序中的语法错误,然后再编译,直至没有语法错误为止。
在编译时,可以使用一些选项来优化代码和生成调试信息。例如,使用`-g`选项可以生成含调试信息的可执行程序,而`-O`选项可以优化代码。在C++中,还可以使用`-g0`选项来生成调试信息但不影响函数的内联。
连接程序
使用计算机中的连接程序(如ld)把翻译好的计算机语言程序连接起来,并生成一个计算机能真正运行的程序。在连接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连接错误,如果出现了连接错误,说明源程序中存在子程序的调用混乱或参数传递错误等问题。这时又要用编辑程序对源程序进行修改,再进行编译和连接,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没有连接错误为止。
调试程序
将修改后的程序进行试算,这时可以假设几个模拟数据去试运行,并把输出结果与手工处理的正确结果相比较。如有差异,就表明计算机的程序存在有逻辑错误。如果程序不大,可以用人工方法去模拟计算机对源程序的这几个数据进行修改处理;如果程序比较大,人工模拟显然行不通,这时只能将计算机设置成单步执行的方式,一步步跟踪程序的运行。一旦找到问题所在,仍然要用编辑程序来修改源程序,接着仍要编译、连接和执行,直至无逻辑错误为止。
可以使用调试器(如GDB)来调试程序。在编译时,需要添加`-g`选项以包含调试信息。例如,使用`g++ -g -o my_program my_program.cpp`命令编译C++程序。然后,可以使用GDB来调试程序,通过设置断点、查看变量状态、单步执行等操作来查找和修复程序中的错误。
使用调试文件
可以使用独立的调试文件来存储调试信息,以便在需要时进行更深入的调试。例如,在Linux平台上可以使用`objcopy`命令将调试信息从可执行文件复制到独立的调试文件,或者从可执行文件中删除该信息。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调试程序编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找到并修复程序中的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