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程序是指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在发现其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时,依法重新进行审理的程序。这一程序旨在纠正司法错误,保障司法公正和法律的正确实施。再审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启动条件
再审程序可以由法院基于审判监督权主动提起,或者由当事人申请启动。
当事人申请再审通常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但若存在特殊情况,如发现新证据或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为,这一期限是可以突破的。
提交材料
再审申请书:申请再审人需提交再审申请书,说明申请再审的理由和依据。
身份证明:申请再审人是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申请再审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等。
证据材料:包括支持再审申请的相关证据,如新证据或原审裁判文书的复印件等。
法院审查
收到再审申请后,法院应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再审的裁定。
法院审查的内容包括再审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申请理由是否充分等。
再审审理
再审案件可以由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也可以由原审法院审理。
再审审理的范围一般应限于原审裁判的内容,但也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扩大。
再审程序可以适用一审或二审的程序,具体适用哪种程序由法院决定。
再审判决或裁定
再审程序终结后,法院应作出再审判决或裁定。
再审判决或裁定是终审判决,当事人必须自觉履行。如果当事人对再审判决或裁定仍不服,可以通过上诉或其他途径寻求救济。
再审的法律效力
再审程序旨在纠正已经生效但存在错误的判决或裁定,因此再审作出的判决或裁定具有终局性,当事人必须遵守。
再审程序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提高审判质量和法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步骤和规定,再审程序为司法系统提供了一种纠正错误、维护司法公正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