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丧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停尸:
人死后,尸体在家停放不得超过三天,通常早亡午葬,晚亡次晨葬。停放期间,不宴客、不披孝、不烧纸祭奠。
净身:
亡人净身后,将其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关习俗规定洗右后左,层层包裹,洗裹“格米素”,后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头、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尸还要加裹胸和盖头。对为国为教牺牲的回民,作为“舍西斯”,免予洗礼,免于穿克番,允许着血衣埋葬。
备殓:
净身后,将死者装入埋体的大木匣子(经匣),头北脚南置于安静的室内或庭院的洁净处。参加殡葬的人都要沐浴净身,着清洁衣服。
殡礼:
殡礼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部分,称为站“折纳则”。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领导者,也可以是亡人遗嘱指定的有威望的人。殡礼在清真寺举行,所有参加的人必须洗大净。仪式中,众人面向天房横排成队列,全部肃立,由阿訇带领为亡人祈祷,赞扬安拉的伟大和仁慈,祈求亡人平安升到天堂。
下葬:
殡礼结束后,将亡人从匣中取出,送入土坑或石坑。埋葬时,尸体头朝北,脚朝南,面朝西。埋葬后,用土块封住洞穴口,并进行祈祷,祈求死者的安息。
纪念亡人:
埋葬后的第3天、7天、30天、百日、周年等,都要进行“乃孜尔”,请阿訇诵经,悼念死者。此外,在古尔邦节、肉孜节等节日,还要上坟缅怀和悼念死者。
这些步骤体现了回族对亡者的尊重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同时也反映了回族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