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心说原文及注释如下: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人有同情心,就是仁慈仁爱的开始,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去爱别人,同情别人,把别人想象成和自己一样。感同身受。所以有了恻隐之心,就是“仁”的开端。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有羞耻憎恶之心,知道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就有了“义”的开端。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做事情知道了先后顺序也就有了谦辞礼让之心,就是“礼”的开端。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有了辨别是非得失的能力,就是“智慧”的开端。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他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这些心性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有了这些开始,还需要“扩而充之”这样才能发扬光大。孟子也相当重视实践,重视后天的努力,后天的培养。